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沈宣王朱恬烄:我是亲王,为什么有的儿子可以封郡王,有的不行?

点击次数:79 发布日期:2025-08-20 21:51

前言:公元1594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二年三月,潞州府(现在的山西长治)的两位沈家皇族成员,朱珵垲和朱珵埏,迎来了一个大喜的日子,他们终于盼到了朝廷颁发的灵寿王和六合王的银质大印,上面还镶着漂亮的麟形钮呢。

灵寿王朱珵垲,是已故沈宣王朱恬烄第五个妾生的儿子。十五年前,他爹就想给他弄个郡王爵位,结果被礼部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根据《皇明祖训》的规矩,亲王的大儿子会被封为世子,其他儿子,不管是二老婆生的还是妾生的,都能封为郡王。可奇怪的是,朱珵垲作为亲王的孩子,朝廷咋就不给他郡王的封号呢?再说说沈宣王朱恬烄吧,他这辈子还有啥其他事儿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沈藩贤王朱恬烄】

明朝时,第一个被封为沈王的是朱模,他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一个儿子。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他被封为沈王,封地在辽东的沈阳。后来,到了永乐六年,也就是1408年,他的封地被改到了山西的潞州。朱模在宣德六年,也就是1431年去世,被赐谥号为简王。

朱佶焞是沈简王的小老婆生的第一个儿子,他在1424年,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了武乡王。到了1432年,宣德七年的时候,他又被提升为沈王。最后在1457年,天顺元年去世,人们给了他一个“康”的谥号。

朱幼?是沈康王的头一个儿子,1447年,也就是正统十二年的时候,他被封为沈世子。到了1459年,天顺三年,他继承了沈王的位子。后来,在1516年的正德十一年,他去世了,人们给他起了个谥号叫庄王。

朱诠钲是沈庄王的一个妾生的长子,因为没有嫡亲的兄弟继承家业,所以他继承了王位。1479年,也就是成化十五年,他被封为西阳王。到了1508年,正德三年,他又被提升为沈世子。再过十年,到了1518年,正德十三年,他终于正式继承了沈王的爵位。可惜啊,他在1527年,嘉靖六年的时候去世了,人们称他为恭王。而且,他去世后也没有留下子孙来继承这个王位。

朱诠鉌是沈庄王的第二个妾生子,也是沈恭王的亲弟弟。他在1483年,也就是成化十九年被封为了灵川王。后来,在1509年的正德四年,他去世了,人们给他上了个“荣懿”的谥号。

朱勋潪是灵川荣懿王的第一个儿子,他在1513年,也就是正德八年,继承了灵川王的位子。到了1525年,嘉靖四年的时候,他去世了,人们给他取了个谥号叫恭裕。

朱胤栘是灵川恭裕王的第一个正房儿子,他在1527年,也就是嘉靖六年继承了灵川王的爵位。到了1531年,嘉靖十年时,他又被封为了沈王。可惜啊,他在1549年的嘉靖二十八年去世了,人们给他起了个谥号叫“宪”。

朱恬烄是沈宪王的亲生大儿子,在1540年,也就是嘉靖十九年的时候被封为了沈世子,到了1551年,嘉靖三十年,他继承了沈王的位子。

从老祖宗沈简王那会儿开始,家里就传着读书写诗的好习惯。之后的每一代沈王,都因为品德高尚出了名。在沈家的王族里,几乎找不着干啥坏事的人。就连《明史》里头,都大大夸了他们一把,说“那时候的沈家人,特别有才华”。

沈宪王很懂音律,也特别喜欢文学,他写了《清秋唱和集》和《保和斋稿》这些书。在培养儿子朱恬烄这件事上,他一直都很上心。到了嘉靖二十四年,也就是1545年,沈宪王向皇帝上书,想给儿子求几本好书,包括《皇明祖训》、《敬一箴》、《五经四书》和《大学衍义》。

袭爵之后,朱恬烄也跟着效仿,在嘉靖三十八年(就是公元1559年),他给世子朱珵尧弄来了几本书,有《敬一箴》、《皇明祖训》、《祖德诗》,还有《恩纪含春堂诗》、《四书大全》和《大学衍义》。

明朝到了中后期,皇室成员太多,给国家财政压上了重担。朱恬烄作为大家眼中的好王爷,当然不能不管这事儿。1565年,也就是嘉靖四十四年,他和几位宗室亲王联名上书,说愿意减少自己的年俸来帮助宗室解决粮食问题,朝廷知道后,还特地发诏书表扬了他们。

甲申日,吉正翊镇、沈王恬烄、晋王新?、秦王怀埢、庆王鼒枋都上书说,他们愿意各自捐出一千石禄米,用来增加宗族成员的俸禄。皇帝下旨,对他们每个人都进行了表扬和奖赏。

1569年隆庆三年的秋天九月,山西的巡抚大人靳学颜给朝廷打了个报告,说沈王朱恬烄这人“爱学习,品德好”,还有沈藩里的镇康王朱恬焯也是“孝顺又善良”,他俩都值得朝廷发个表彰文书夸夸。

【我儿子为何不能封王?】

万历七年夏天,1579年那会儿,沈王朱恬烄给皇上写了封信,想让他的第五个儿子,就是那个不是正室生的朱珵垲,当个郡王。可没想到,礼部不但没答应,还因为这事儿,专门给像沈王府这样的王府定了个新规矩。这中间到底有啥门道呢?

在明朝,如果首封的亲王没有后代,那他的封地可能会被取消。但一般情况下,朝廷都会从血缘关系最近的藩国王族里挑个人来继承,不会让封地空缺。

这里面有的是哥哥死了弟弟继位,像秦藩的秦康王接替了秦僖王。有的是侄子继承了伯父的位置,比如楚藩的楚靖王接了楚康王的班。还有堂弟接替堂哥的,比如郑藩的郑懿王代替了郑康王。也有堂侄继承堂伯的,像秦藩的秦宣王接了秦定王的位子。更特别的是叔叔继承了侄子的王位,比如蜀藩的蜀和王接替了蜀僖王。

不过沈藩的情况挺特别的,是由侄孙来继承伯祖父的爵位。我们前面说过,沈恭王是没有直系后代了,但并非没有后代。

朱勋(氵壯)是沈恭王的小老婆生的第一个儿子,在1522年嘉靖皇帝上位那年被封为福山王,可惜三年后,也就是1525年就去世了,被追赠了一个恭和的谥号。朱胤桤呢,是这位福山恭和王的正室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沈恭王病得很重的时候,曾经提出想让朱胤桤来管家,等他长大了再继承王位。

不过朱胤桤很早就去世了,这让沈王府为了谁能继承王位,闹得沸沸扬扬。关键时刻,福山恭王和王妃郄氏站了出来,力挺沈宪王朱胤栘,说他是“沈恭王大哥那一脉,灵川荣懿王诠鉌的嫡亲大孙子”,按照“哥哥没了弟弟上”的规矩,他可以“接过祖宗的香火,当上王爷”。

朱胤栘继承了封位后,懂得回报恩情,他不仅对郄氏十分尊重,还上书请求给堂伯朱勋(氵壯)追加封号为沈靖王,给堂兄朱胤桤追加封号为沈怀王。

到了明朝中期,朝廷对那些没资格却被封了爵位的事情,也就是“滥封”,特别关注。不过像沈藩这边,一来宗亲人数不算多,二来名声也挺好,所以大家压根没想过朱胤栘是不是也属于滥封的情况。

朱恬烄继承了爵位后,他先后上书请求给他的叔叔朱胤榳封个德平王的称号,还有他的两个弟弟,朱恬焯被封为镇康王,朱恬爖被封为安庆王。另外,他的第二个儿子朱珵坦也被封为保定王。

1565年,也就是嘉靖四十四年的二月,明朝出台了一个对皇室成员管理很重要的规定,叫《宗藩条例》。这个条例说,像朱恬烄这种从郡王升到亲王的人,他的第二个正妻生的儿子和妾生的儿子,都只能按照他们原来的身份拿相应的官职。举个例子,如果朱恬烄原本只是个郡王,那保定王朱珵坦就得按照老规矩,降成镇国将军。

但是在1572年,也就是隆庆六年,朱恬烄的第三个儿子朱珵?还是被封为了德化王,原因是他在《宗藩条例》出来之前就由灵川王升为了沈王,所以他的后代不受那条例限制。不过朝廷在两年后,也就是万历二年(1574年),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修补。

以后啊,不管是哪个王府,甭管是直系亲属还是远点的亲戚,像是一辈、两辈的那种,还有那些正室、妾室生的儿子,除了已经封了爵位的:等到王爷去世那天,他们的儿子都得按照敬勉的规矩来,只能继承相应的官职。别想着乱套以前的规矩,随便请求封个郡爵啥的。——《明神宗实录卷二十七》换的说法

这儿的朱敬钅勉,他是秦宣王朱怀埢的儿子。秦宣王原先只是个镇国中尉,心里头打算给儿子朱敬钅勉讨个郡王的封号。可朝廷有规定,除非是亲弟弟或亲侄子继承的亲王位,其他旁支亲戚就算当上了亲王,他们的儿子要是在新规矩出来前已经封了郡王,那爵位还能保留着,但再往下的儿孙们,就只能按老规矩排辈儿给爵位了。

所以在万历七年,也就是公元1579年的时候,沈王想给儿子朱珵垲申请个郡王的封号,结果礼部的人反应特别大。他们不仅没同意,还给沈王提了个醒,说沈宪王和沈恭王那关系,也就算是远房的远房侄子,根本算不上直系亲属。要是沈王还不明白这意思,那以后他儿子们的郡王爵位可就没戏唱了!

话说本王自称是直系后代,但这直系嘛,说的就是亲弟弟和亲侄子。像宪王对恭王来说,就是侄孙辈的。按辈分来算,跟堂侄、再从弟啥的差不多。他能因为继承无人而被封赏,子孙还能世世代代传下去,这还不够好吗?还能奢求啥呢?—《明神宗实录卷八十八》

万历十年,也就是1582年三月,朱恬烄离世了,他被追赠了一个谥号叫“宣”,这个“宣”字代表的是“真心实意表现在外”的意思。

结尾:万历初年,《宗藩条例》能被朝廷严格执行,估计跟那时候掌权的内阁老大张居正有很大关系。说来也巧,沈宣王真是命不好,他刚走三个月,张居正也跟着去了,结果神宗朱翊钧立马就对他进行了秋后算账。

朱珵尧是沈宣王的亲生大儿子,在1558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七年被封为了沈世子,后来到了1584年,万历十二年,他继承了沈王的位子。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两个弟弟朱珵垲和朱珵埏最后也被封为了郡王。还有啊,虽然德化王朱珵?和灵寿王朱珵垲因为早逝没有留下后代,但保定王朱珵坦和六合王朱珵埏的爵位倒是传了下去。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热点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