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露笑科技豪言三年卖百万台机器人:是真转型还是蹭热点?

点击次数:189 发布日期:2025-10-08 18:10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露笑科技“三年百万台机器人”计划:技术突围还是资本游戏?

一、跨界入局:传统制造企业的机器人野心

2025年9月,露笑科技的一纸公告在资本市场激起千层浪——其控股子公司宁波君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某国内头部跨境电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2026-2028年累计销售不少于100万台家庭具身AI服务机器人。这一消息直接推动露笑科技股价次日涨停,市值单日激增近20亿元,新增“机器人概念”标签。

然而,这家以漆包线和登高机为主业的传统制造企业,突然跨界切入全球竞争最激烈的AI机器人赛道,难免引发质疑。公开资料显示,露笑科技的机器人业务主要依赖成立仅两年、注册资本430万元的宁波君屋,而合作方开普勒同样是2023年成立的初创企业,技术积累和市场认可度均待验证。更值得关注的是,露笑科技此前多次跨界尝试均以失败告终:2015年布局的锂电业务因技术瓶颈退出,2018年投资的光伏项目受政策影响亏损严重,2021年切入的碳化硅半导体虽实现量产,但良品率仍落后于国际龙头。

二、数据迷雾:百万台目标的可行性存疑

露笑科技的百万台销售目标,看似雄心勃勃,实则暗藏玄机。从市场环境看,2024年全球家庭服务机器人销量约5210万台,其中美欧市场占比超45%,但具身AI机器人作为高端品类,年增速仅15%-20%,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约400万台。若露笑科技要实现100万台销量,需占据全球四分之一份额,这对尚无成熟产品的新进入者而言几乎不可能完成。

从合作模式看,露笑科技的“技术+渠道”组合存在明显短板。宁波君屋虽自称“清洁智能家电头部跨境电商”,但其关联公司小思科技2024年营收仅10亿元,产品集中于扫地机器人等低端品类,与具身AI机器人的技术门槛相差甚远。开普勒虽宣称掌握VLA(视觉-语言-行动)自主导航技术,但其核心团队多来自高校,商业化经验不足,且前十五大股东中有七家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痕迹明显。

从财务数据看,露笑科技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7.7%,净利润下降16.7%,研发投入仅3.2亿元,其中40%用于碳化硅业务,机器人领域实际投入微乎其微。这种“轻研发、重营销”的策略,与机器人行业需要长期技术积累的特性背道而驰。

三、资本博弈:股价异动背后的真相

露笑科技的机器人概念炒作,与其资本运作历史高度吻合。2015年,公司通过定增收购三木通信切入光伏领域,股价三个月内翻倍,但最终因业绩不达标终止重组。2021年,借助碳化硅概念,露笑科技股价从3元飙升至20元,但随后因良品率不及预期回落至8元。此次机器人概念的推出,正值公司筹划H股上市、股东减持关键期,难免让人联想到“市值管理”。

从资金流向看,露笑科技的涨停背后是游资的狂欢。9月17日龙虎榜显示,国泰海通证券上海江苏路营业部(顶级游资)买入5939万元,深股通专用席位净买入7691万元,而机构投资者仅象征性买入1200万元。这种“散户接盘、游资套利”的模式,与此前的碳化硅炒作如出一辙。

四、行业透视:具身机器人的竞争壁垒

家庭具身AI服务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集大成者,涉及芯片、算法、传感器、精密制造等多个领域。目前,全球市场由iRobot、Roomba等传统品牌主导,特斯拉Optimus、Figure AI等科技巨头加速布局,技术壁垒和品牌认知度极高。露笑科技的产品尚未发布,却宣称“价格比国际品牌低30%”,这种缺乏技术支撑的价格战,可能重蹈国内新能源车早期“低价低质”的覆辙。

更关键的是,具身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如开普勒声称的VLA自主导航,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特斯拉Optimus历经四年研发,仍未解决动作协调性和成本控制问题,量产时间推迟至2027年。露笑科技计划2026年量产首款产品,技术实现难度可想而知。

五、结论:蹭热点还是真转型?

露笑科技的“三年百万台机器人”计划,本质上是传统制造企业在业绩下滑压力下的一次资本冒险。其核心问题在于:

1. 技术空心化:机器人业务依赖外部合作,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部件和算法均需采购;

2. 市场认知错位:高估自身渠道能力,低估家庭机器人的品牌和技术壁垒;

3. 资本动机不纯:股价异动与股东减持、H股上市时间高度重合,存在明显市值管理嫌疑。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这种“概念先行、业绩滞后”的炒作模式。机器人行业的真正机会,属于那些在核心技术(如减速器、伺服电机)和场景落地(如工业、医疗)有扎实积累的企业。露笑科技若想在机器人赛道实现突围,必须摒弃投机思维,回归技术研发的本质。否则,所谓的“百万台目标”,终将沦为资本市场的又一个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