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寒夜雍正骤崩,78岁张廷玉凭一细节寻遗诏,乾隆登基竟靠他?

点击次数:147 发布日期:2025-10-09 08:39

乾隆十三年的冬天,紫禁城的风刮得邪乎,比往年都要冷几分。

张廷玉站在自家院子里,望着灰蒙蒙的天,心里头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甜酸苦辣咸,啥滋味都有。

前几天,宫里一道圣旨下来,把德胜门里的平静全搅乱了。

皇帝说他老出错,辜负了朕的信任,还骂他装好人博名声,不光把配享太庙的恩典给撤了,连家都让人抄了。

消息传出来,张廷玉那些门生故吏跑得比兔子还快,七十八岁的他,一夜之间,体面没了,满屋子冷冷清清,心里头堵得慌,不服气啊!

可谁能想到,三年后的乾隆十五年,张廷玉在桐城老家闭眼了。

这时候宫里又一道圣旨下来,整个朝廷都炸了锅:张廷玉,配享太庙,进京师贤良祠,赏治丧银一千两。这迟来的恩典,让大伙儿又重新打量起这位在康、雍、乾三朝混了一辈子的老臣。

后来乾隆跟军机大臣念叨过:张廷玉是有错,可他的功劳,谁也抹不去。

当年圆明园出事,要不是他在危急关头稳住局面,朕哪能顺顺利利登基?这拥立之功,朕记一辈子。

那问题来了,张廷玉到底在啥时候立了这么大的功?得把时间拉回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号深夜。

那天晚上,圆明园的月亮惨白惨白的,空气里飘着龙涎香和药味混在一起的怪味儿。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咚咚咚地响,把夜里的安静全打破了——圆明园总管太监连滚带爬地跑到张廷玉门口,声音抖得跟筛糠似的:张大人!皇上……皇上他……

张廷玉噌地从床上弹起来,衣服都顾不上穿,跟着太监就往雍正寝宫跑。

殿里的灯摇摇晃晃,一个药碗摔在地上,碎瓷片撒了一地,雍正的身子早就凉透了。

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跪在床边,眼泪一把鼻涕的,脸都白了。

大学士鄂尔泰、军机大臣讷亲这些重臣站在旁边,一个个脸板得跟石头似的,一句话都不敢说。

国不可一日无君啊!可传位诏书在哪儿?这问题像块大石头压在每个人心口,谁也不敢吭声。

张廷玉心里头跟明镜似的——他是雍正最信任的贴身秘书,雍正的心思他摸得透透的。

早在雍正七年,雍正就跟他和鄂尔泰说过:朕心里的人选,只有宝亲王弘历。可秘密立储这规矩摆在那儿,诏书一式两份,一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另一份皇帝自己随身带着。

现在雍正没气了,随身那份诏书却找不着了!

快!把圆明园总管太监带过来!张廷玉的声音不高,可带着股子让人不敢违抗的劲儿。

总管太监被押到殿里,腿肚子都软了,结结巴巴地说:奴……奴才把皇上的桌子、抽屉都翻遍了,真……真没有……

慌啥?张廷玉打断他,眼睛扫过地上散落的奏章,皇上处理奏折,重要的文件都用黄纸封着,背面还得用朱笔写个‘封’字,这是他的老规矩。

你们现在就带着太监,一处处找,见着黄纸封着、背面有‘封’字的,就是诏书!

太监们跟得了特赦似的,呼啦啦散开找去。

没过一会儿,一个小太监举着卷黄纸跑回来,哭着喊:找到了!找到了!这黄纸封着,背面有‘封’字!

张廷玉赶紧上前接过来,黄纸封套上盖着雍正的御印,背面果然有个清清楚楚的封字。

他小心解开绳结,展开一看,十六个朱笔大字写着: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为皇太子即皇帝位。

定了!张廷玉把诏书递给弘历,沉声道,殿下,这是大行皇帝的遗诏,您赶紧继位吧。

弘历还沉浸在丧父的悲痛里,拿着诏书,嘴唇哆嗦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弘昼跪在旁边,脸皱成一团,也不知道在想啥。

鄂尔泰上前一步,沉声道:宝亲王,这是天命,国不能一日无君,您快继位吧!

张廷玉当机立断,让侍卫连夜护着弘历回紫禁城。

第二天一早,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的诏书被取下来,跟圆明园找到的一核对,一模一样。

等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这些宗室大臣都到齐了,听允禄念遵皇考遗命,命宝亲王弘历继朕登极,弘历这才在大伙儿的注视下,接过了那方象征皇权的玉玺。

这场权力交接,张廷玉真是立了头功。

他不光凭着对雍正的了解找到了关键诏书,更在那么乱的时候稳住了人心,让新皇上顺利登基。

雍正后来在遗诏里也说他:张廷玉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这功甚巨三个字,真是没吹牛。

其实张廷玉的功远不止这一次拥立。

他出身书香门第,爹张英是康熙朝的文渊阁大学士。

他自己呢,康熙三十九年中了进士,选了庶吉士进南书房,这才算真正踏入仕途。

康熙那会儿,他参与编《明史》,做事严谨,谁都服;到了雍正朝,更是成了雍正离不开的左膀右臂。

雍正七年西北打仗,设了军机处,张廷玉受命定规矩。

他把流程简化了,官员奏折怎么处理、上谕怎么写、档案怎么整理,都弄得清清楚楚,让军机处成了皇帝手里最顺手的工具。

他还发明了廷寄,皇帝的紧急命令直接从军机处密封发出去,绕过内阁,直接到地方督抚手里,办事效率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雍正常说:你一天办的事,别人十天都赶不上。

乾隆继位后,也接着重用他。

他主持编《大清会典》,把朝廷的规矩都梳理明白;又跟鄂尔泰一起修《明史》,完善体例,补了不少史实。

乾隆也夸他:器量纯全,办事诚恳,干了这么多年,一直鞠躬尽瘁。

可就是这么个三朝元老,晚年却因为配享太庙的事跟乾隆闹掰了。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都七十多了,想退休,乾隆却下旨骂他想靠恩典卖好,还因为他让儿子张若澄进宫谢恩,大发雷霆,说他结党,不光撤了配享太庙的资格,连家都抄了。

一时间,张廷玉的府邸门前冷落得很,以前那些上门拜访的人,现在一个都看不见了。

不过啊,历史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公道。

乾隆十五年,张廷玉在桐城去世了。

消息传到北京,乾隆沉默了好久,最后下旨恢复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他也成了大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给张廷玉的祭文里写着:张文和公,久直内廷,小心慎密,赞襄庶政,克矢忠勤。

昔皇考升遐之日,中外靡知所措,公独能镇定,以定大议,其功懋焉。

从康熙朝的南书房行走,到雍正朝的顾命大臣,再到乾隆朝的三朝元老,张廷玉这一辈子,就像一部踏实做事的仕途缩影。

他晚年可能是贪慕虚名了,也可能跟乾隆在政治上有过矛盾,但在那个权力跟翻跟头似的年代,他一直守着谨慎稳重和对皇帝忠诚这两条底线。

尤其是雍正驾崩那个寒夜,正是他的冷静和智慧,让大清没出大乱子。

这份定大议的拥立之功,够他在历史上留名了。

现在去桐城张廷玉的墓,那块刻着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加三级张文和公之墓的石碑,还在默默讲着这位老臣的故事。

而乾隆最后恢复他配享太庙的圣旨,或许就是对他一生功劳最实在的评价——君臣之间,有过矛盾,有过嫌隙,但在功和过的天平上,历史终究记住了他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啊。